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杨侠专访 2023.11

时间:2023-12-08 17:03 来源:陕西新闻网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杨侠专访 2023.11

 

前 言

朱鹮,至贞、至善、至奇、至美,她从濒临灭绝到复生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

朱鹮,又名朱鹭,俗称红鹤,亚洲东部特有鸟种。上世纪60年代第12届国际鸟类保护会议列为“国际保护鸟”,1989年列为中国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朱鹮有幸。20世纪八十年代,当全球自然环境恶化,每年数以万计的物种濒临灭绝时候,一度销声匿迹的朱鹮在中国秦岭奇迹般的发现并成功保护。这是地球人谱写的一曲壮阔并且美丽的生命之歌。

因为朱鹮,世界瞩目中国,瞩目秦岭。

朱鹮是不同凡响的。她的发现与复兴不仅美丽了自己,同时美丽了一方山水,一方人心。因为朱鹮,陕西洋县、汉中、秦岭,乃至中国不少新的朱鹮栖息地区的绿色和有机产业蓬勃发展;因为朱鹮,古老智慧的天人合一观念,今天倡导的环保意识人们大大增强。

朱鹮姿态秀美典雅,翔若天仙,与人和谐共生,已然成为独特的中国生态文化符号。朱鹮的美,扩展了人们的艺术空间,放飞了人们的艺术想象。作家写她,诗人诵她,歌者唱她,画师画她。朱鹮成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史者”,美丽了人类的世俗生活。

今天向人们展示的是出生于陕西洋县,朱鹮之乡的美女画家杨侠的朱鹮专题画展。四十多幅朱鹮绘画作品以及书法、邮票、手提袋等数十件朱鹮艺术衍生品,向人们展示了杨侠的艺术朱鹮。我们从《忆朱鹮》《同心曲》《又到霜月红》《生命的家园》等作品中感受到一个时代的艺术气质与艺术精神。

杨侠,这位秦巴山水养育的柔美而又不失阳刚的女子,兼具江南之秀与北地之豪,天赋艺术才情,灵心与侠气互生,堪称当代画坛的一位传奇人物。杨侠早年为朱鹮保护区工作队员,与朱鹮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友情,立志用画笔传颂朱鹮之美,净化美化社会人心。

为实现心中的朱鹮梦,2015年杨侠由媒体进入专业画坛,师从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工笔花鸟画家苏百钧先生,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且勤奋好学,笔不离手,日不离画,艺术精进,似有神助,数年时间达到了不少画人数十年也难以达到的艺术高度。作品《农家春早》,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2021雨花满天——全国花鸟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作品《同心曲》,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宾礼特供(外事)管理中心收藏。《朱鹮系列之〈东方宝石〉》2018年北京市朝阳档案馆收藏。工笔画朱鹮作品,2022年取得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资料数据库非遗文化保护认证,并获“工笔朱鹮画非遗创始人”称号。杨侠还被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学院聘为荣誉院士。杨侠现为陕西德鸿文化秦岭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长峰书画院常务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并在2023年已经申报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祝贺杨侠“生态汉中·鹮美天下”2023朱鹮文化交流作品展圆满成功!祝愿杨侠在艺术朱鹮领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为秀美家乡做出更大的成绩!

 

蔡世平

2023年10月26日

北京前言作者:蔡世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国务院参事室、文史研究院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杨侠

为中国美术培根铸魂

 

杨侠,陕西洋县人,新时代新闻人转型画家,中国国宾礼艺术家。长期供职地方主流媒体,多次获得中、省、市表彰奖励,多年来以新闻人独特的视角造就自身独有的画风。画艺师承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百钧;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卢禹舜;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陈克永导师;中国旅游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学术部主任肖文飞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倪进祥教授;酱墨色彩矾画技法师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酱彩画创始人杨林。

现任陕西德鸿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秦岭生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长峰书画院常务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访问学者;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研究员;文化部高级职称国家高级美术(书法)师;高级美术培训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名家讲堂》栏目签约艺术家、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中国国宾礼艺术家;哈弗大学艺术学院荣誉院士;中国工笔花鸟画工笔朱鹮画创始人,朱鹮文化传承人;夏威夷国际文联策展艺术协会理事。部分作品均在百度百科及雅昌艺术拍卖有成交记录。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为创作主线,以人文情怀和对家乡濒危鸟类“朱鹮”情愫为创作主题,作品获得国际国内多项大奖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入会入选。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兰佳:作为目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术家,您如何理解“培根铸魂”的意义?中国美术家应该在美育中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杨侠:我认为要谈论“培根铸魂”,首先要阐明根为何根,魂为何魂,谁培根,谁铸魂。在我看来,根是“家根”,魂是“国魂”。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家们应当从学理、价值、策略等维度构建“家根国魂”融入美术教育的理论体系。在创作中,挖掘和开中最具时代价值的教育因子。当前美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要就解决美育教学过程的“无感”问题,美术家们应首当其冲探寻解决之道,让“以活动为中心”成为美育教学的方法论原则,从而使学生在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浓厚审美氛围、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引发、延续和深化情感体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生命的家园(朱鹮 · 醉在青山绿水中)》 180x97cm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思归》68x34cm

创作年代:2017年

 

创作背景:白驹过隙,倏忽两秋,独处异乡,西风瘦人。幸有朱鹮之相伴,而解余之苦愁。余独上西楼,喜望朱鹮飞,扶摇而上峨眉巅。又念梦里洋州,故国神游,早生华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远离,雨雪霏霏,一人,一鸟,一楼,隔海而盼,半夜凉初透。

艺术赏析:为现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席咏梅教授在日本为保护朱鹮,朱鹮人工繁殖科学成功,辛勤付出及真情实感事迹而创作。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兰佳: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杨侠: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美术创作也应该紧跟时代,与不同国家地区的美术风格“跨界融合”。艺术创作需要有跨文化主题艺术创作理念作为支撑,记录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主题的选择是一幅艺术作品的基石,是联系创作者与观众的重要纽带,作品的呈现方式和内容也受到主题的影响。跨文化主题艺术创作应注重时代特征和审美能力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在表现形式上既要继承传统艺术创作的形式语言,又要推陈出新,创作符合自身气质的艺术作品。艺术家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挖掘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使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想要实现跨文化主题艺术创作理念的升华,需要艺术家进行大量的实践和采风,不断融合不同国家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征,在推陈出新和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中得到跨界融合的艺术表现效果,比照学习中外艺术创作手段和表现方法,进而创作独具特色的跨文化主题艺术作品,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理念,拓宽跨文化主题艺术创作的范畴。

生命的家园《朱鹮·归馨之月洒鹮影》90x60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兰佳:请谈一下您近期的工作和创作计划?

 

杨侠:近期我参加了由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先生工作室组织的写生,以及版画《英雄赞歌》的刻印完成,并在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大庆石油画展展出。目前应家乡陕西省洋县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在家乡汉中市积极参与举办了“生态汉中·鹮美天下2023朱鹮文化交流”活动。并与11月7日在由家乡高新·黑稻田主办的“再现朱鹮仙姿,重拾田野原味。艺术家杨侠《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作品展暨朱鹮画作捐赠黑稻田洋州书院仪式活动”并将在12月份在家乡陕西省西乡县文化馆继续“生态汉中·鹮美天下的《彩笔绘染仙鸾姿,丹青飞溢故乡情》”巡展。计划将所学到的绘画理论和写生实践探索与研究相结合,在花鸟画和朱鹮鸟的创作研究基础上稳固发展,并将山水画与朱鹮紧密结合,创作出更加有特色的文化,将家乡的生态于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生活描绘的更加高妙。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兰佳:杨老师,朱鹮在您的创作中经常出现,朱鹮对您意义是什么?

 

杨侠:朱鹮是生活在自己家乡的一种珍稀鸟类,它不仅身姿秀美典雅,翩若惊鸿,民间视为吉祥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同时它又是国际保护鸟,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朱鹮保护备受世界自然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已把朱鹮保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范例,我国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朱鹮是中国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资源。我作为朱鹮家乡的一员,深感无比的自豪和荣幸,所以我不断地激发自己,决心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书画艺术,用笔墨去描绘家乡的绿水青山,更好地为传承和弘扬生态文明思想,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下面是我202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美术学访问学者的关于《朱鹮与朱鹮工笔画的探索与研究》发表如下:

 

 

朱鹮与朱鹮工笔画的探索与研究

杨侠

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级美术学访问学者

关键词:中国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与朱鹮工笔画造型、色彩、构图的探索研究。

摘要:朱鹮是我国珍贵的野生鸟类,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朱鹮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人们一度认为它已经灭绝。通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重新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2021年5月的7000余只。

由于朱鹮非常珍贵、非常漂亮,而且象征爱情友谊和忠诚,成为国画艺术家尤其工笔花鸟画艺术家的最爱。

中国工笔花鸟画同样是我国宝贵的历史财富,工笔花鸟画是运用中国特制的毛笔、中国画颜料,在专用的熟宣纸或矾绢进行严谨精致花鸟画创作的一种特殊的画种与技法。工笔花鸟画多以中锋用笔的鉄线描、高古游丝描进行结构塑造,表现方法工整细致,先勾后染,设色艳丽,富有装饰性。在对花鸟描绘的过程中,通过白描造型、勾勒填彩,再采用分染、罩染、统染、点染、接染、撞水、碰色等技法描绘对象,产生栩栩如生、精致动人的视觉效果。中国工笔花鸟画在精神内涵上,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观精神的表达和体现,因此,工笔画是“笔工而意写”。她不仅是“应物象形”,而且是意象的写实性,在能动的观察与写生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再创作,追求传神写照,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并且,无论是从吉祥寓意上来讲,还是从画面展现出的精神美来说,都是备受艺术家喜爱的字画类型,挂在家中或办公室、酒店、茶楼、不仅仅能够渲染艺术氛围,开拓视野,愉悦身心,并且其中所蕴藏的完美寓意,更能调节风水,改善运势,招财纳福,保佑吉祥。它是天人合一的形象的诗歌,视觉的音乐,心灵的篇章。人们通过学习与欣赏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形式,获得怡情、养性、陶冶心灵的美的艺术享受。二者皆为国之瑰宝,朱鹮与工笔花鸟画结合,可谓传承中创新。

一.朱鹮及朱鹮保护概述

1)朱鹮的科学分类与分布历史: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又名朱鹭,俗称红鹤,隶属于鹈形目鹮科、鹮亚科。曾在俄罗斯、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均有分布,后来相继灭绝。1960年,第12次国际鸟类保护会议上朱鹮被定为“国际保护鸟”。1975年《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1保护物种,1989年颁布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2000年调整为濒危(EN)。在我国,朱鹮曾经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上海、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二十世纪初期,我国朱鹮的数量也开始急剧下降。二十世纪30年代,还有14个省有分布;50年代,在甘肃、陕西、江苏还有分布;最后一个标本是1964年在甘肃康县采到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朱鹮分布的报道。中国40年来,朱鹮保护总体上经历了从“濒临灭绝”到“缓慢增长”,再到“加速复壮”的奋斗历程,种群逐步恢复壮大,受威胁等级从“极危”降为“濒危”,基本完成拯救性保护阶段任务,朱鹮种群在不断扩大。

编辑:yezi

图片新闻